当前位置:植物百科园 > 养花 > 植物知识 > 两栖蓼的文化背景
手机版

两栖蓼的文化背景

来源:植物百科园 阅读:1.41W 次
两栖蓼的文化背景
诗歌
唐白居易《曲江早秋》:秋波红蓼水,夕照青芜岸。

唐薛昭蕴《浣溪沙·红蓼渡头秋正雨》: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

宋张孝祥《浣溪沙·红蓼》: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

宋陆游《蓼花》:老作渔翁犹喜事,数枝红蓼醉清秋。

明张颐《汾河晚渡》:楼船箫鼓今何在?红蓼年年下白鸥。

唐杜牧《歙州卢中丞见惠名酝》诗:犹念悲秋更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

明张四维《双烈记·计定》:秋到润州江上,红蓼黄芦白浪。

清杨芳灿《满江红·芦花》词:红蓼滩头秋已老,丹枫渚畔天初暝。

《诗经》中红蓼叫游龙,因为它“枝叶之放纵。《诗经·郑风·山有扶苏》云“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隰是指湿地,诗人把它与桥松对比,责骂自己的男人,不够正经,全无承担大事的气象。
本文链接:https://www.zwbky.com/yanghua/zhiwuzhishi/182563.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植物百科园 All right reserved. 桂ICP备19023201号-5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