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物百科园 > 养花 > 养花技巧 > 二氧化碳是很好的肥料,用好了产量能翻一番
手机版

二氧化碳是很好的肥料,用好了产量能翻一番

来源:植物百科园 阅读:2.34W 次
  有很多农户都在大棚里烧炉子有的在棚里操作行铺设了大量的秸秆,可能很多农户都会问为什么这样做,其实都是为了能给棚内补充二氧化碳。
  
  从某种意义上讲,二氧化碳也是蔬菜生长必不可少的一种肥料,通过叶片的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水、无机养分合成植株身体以及果实膨大所需要的碳水化合物,这种物质中包含了水分、脂肪、糖分、淀粉、各种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等诸多蔬菜生长所需要的各类有机物质。在设施蔬菜栽培过程中,菜农普遍把水分、矿质营养作为主要的养分进行补充,而二氧化碳这种肥料却一直不受菜农重视。
  
二氧化碳是很好的肥料,用好了产量能翻一番
  二氧化碳是蔬菜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之一,在大棚内的高温、高湿、强光的小气候条件下,蔬菜的光合作用就需要大量的二氧化碳。作物在太阳光作用下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同时释放出氧气。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促进植株生长,是蔬菜体内的主要成分。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越多,植株生长就越快。该村自定植后为了保温长时间不放风,造成室内二氧化碳及其匮乏,大棚蔬菜作物处于缺少二氧化碳的饥饿状态,限制了光合作用,制约了生长发育。针对此现象向菜农提出合理的管理操作。并讲明放风的作用及二氧化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二氧化碳是蔬菜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之一
  
  建议如下
  
  早晨太阳升起时,拉开草帘,待一小时后再小口放风7~8分钟,然后停止放风。拉开草帘后的一个小时内不放风,就涉及二氧化碳调节的问题。
  
  晚上盖上草帘后,大棚内蔬菜停止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同时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也会释放二氧化碳,一夜过后棚内积累的二氧化碳含量明显上升,远高于外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所以第二天早晨拉开草帘后的1个小时内先不放风,蔬菜接受光照后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充分吸收棚内的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贮藏在果实内的有机物。经表验明:植物一天内70%~80%的光合产物是在上午合成的,而放风前的一个小时内,植株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将是平时的数倍,蔬菜产量就会大大提高。
  
  小口放风的主要目的有四:一是降温,二是排湿,三是排除有害气体,四是补充二氧化碳。大棚密闭一夜后,塑料薄膜、吊绳等释放出含硫气体,加上土壤中有机肥料发酵产生氨气等有害气体,需要通过放风及时排除。植株经过一小时的光合作用,棚内二氧化碳逐渐消耗殆尽,需要通过放风及时补充二氧化碳。
  
  此外,放风还应根据天气变化情况而定,以放风后大棚内温度不会急剧下降为准。外界气温较低时,可适当推迟放风或不放风,以大棚保温为主,以免棚温 骤 降 引 起 冻害。
  
二氧化碳是很好的肥料,用好了产量能翻一番 第2张
  大棚怎么快速补充二氧化碳
  
  化学反应法利用硫酸与碳酸盐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具体做法是:在棚室内设30个盛硫酸的容器,一般用塑料桶为宜,不宜用金属容器,将小桶挂在不影响田间作业的空间,高度与蔬菜植株高度平齐,将98%的工业硫酸按酸、水比例1:3稀释,切忌将水倒入酸中,以免溅出伤害作物。每个小桶倒入0.5公斤稀酸,每天每小桶加入碳铵100克,一般加一次酸可供加三日碳铵用,如果加入碳铵后不冒泡,表示稀酸反应完全,清除剩余溶液。
  
  合理放风在晴好天气时,一般每天放风3次。第一次放风应在早上拉苫后的一个小时,此次放风主要是除湿、让棚外二氧化碳进入棚内,促进光合作用。此时棚外温度低,要注意掌握放风口要小,时间要短。第二次放风应在棚内温度上升到28℃~30℃时进行,这次放风的目的仍是排湿和增加棚内二氧化碳,风口要比第一次大点。第三次是在温度上升到32℃左右时进行,风口再加大,直至下午棚内温度降至20℃时关闭风口。
  
  自然酵解法一是铺设粉碎后的秸秆,如收集大田粉碎后的玉米、小麦秸秆铺设到操作行或者种植行内,每隔一段时间喷洒或追施肥力高、酵母菌等有益微生物,加速秸秆的腐烂分解,可产生二氧化碳;二是在棚室中建设储粪池,将少量的粪肥存储到池中兑入微生物菌剂进行发酵,一方面可产生二氧化碳,另一方面随水冲施后还可提高土壤中有机物及有益菌的数量,同样利于二氧化碳的产生。
  
  某些化学肥料施入土壤中以后也会产生二氧化碳,如碳酸氢铵,深施至8厘米左右可缓慢释放二氧化碳。在使用时要注意用量,否则产生过多的氨气会影响到蔬菜的正常生长。较早时流行的固体二氧化碳颗粒气肥、二氧化碳气肥棒、二氧化碳气肥机等等,都可以提高棚室内二氧化碳浓度。
  
  总得来说二氧化碳用的好,确实能让产量和品质能提升一个档次,但是我们农户在实际操作的过程里也一定要注意浓度。
本文链接:https://www.zwbky.com/yanghua/yanghuajiqiao/85978.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植物百科园 All right reserved. 桂ICP备19023201号-5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