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物百科园 > 花病诊疗 > 病害 > 马铃薯青枯病导致减产20%-80%,甚至绝收,如何防治?注意以下3点
手机版

马铃薯青枯病导致减产20%-80%,甚至绝收,如何防治?注意以下3点

来源:植物百科园 阅读:2.81K 次
  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可以粮菜兼用,不仅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更在制药、淀粉与酒精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生长期短、适应性强、高产、耐贮藏以及用途广泛等特点,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马铃薯青枯病导致减产20%-80%,甚至绝收,如何防治?注意以下3点
  我国是最大的马铃薯产出国,种植面积与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然而,近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而被称为“癌症”的系统性、毁灭性土传病害青枯病对马铃薯的危害也连年加重。
  
  青枯病是国际公认的一种难于控制的细菌性土传病害,由茄科劳尔氏菌引起。病菌可从根部伤口侵入,亦可从根部直接侵入,一旦发病,马铃薯植株坏死或者无法形成马铃薯块茎,田块大幅度减产20%-80%,甚至绝收;此外,马铃薯产生明显褐变,并伴随着白色浑浊液流出,影响马铃薯的销售,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目前,农民对青枯病的发生认知不够、生产上尚无有效的防治措施,使之成为现阶段制约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病害。本文从马铃薯青枯病的病原及其发病流行特点、发病症状、防治措施3个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了防病增产的有效方法,希望对农民科学高效防治马铃薯青枯病提供参考。
  
  一、青枯病病原菌及发病流行特点
  
  马铃薯青枯病主要是由于青枯病菌感染所致。病原菌为细菌门假单胞杆菌属的青枯假单胞菌,菌体呈长椭圆形,近杆状,大小为0.5-0.8×1.3-2.2um,极生鞭毛1-4根,不产生荚膜,无芽孢,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好气生长。
  
  病原细菌主要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侵入薯块的病菌在窖里越冬,无寄主时可在土中腐生14个月至6年,在10℃-40℃均可发育,最适为30℃-37℃,最适PH 值为 6.6。主要通过雨水、灌溉水、肥料、病菌、昆虫、人畜以及生产工具等传播,从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也可透过导管进入相邻的薄壁细胞,导致茎部出现不规则水浸状斑,同时病株和健壮株根系间的接触也可发生侵染。病菌侵入维管束后迅速繁殖并堵塞导管,妨碍水分正常运输导致萎蔫。
  
  因此,田间土壤含水量高、连续阴雨或大雨后转晴气温急剧升高发病重;种植带菌种薯,或种植在连作地、地势低洼、土壤偏酸的地块,易发病;耕作粗放、连作、平作,不处理病株残株,牲畜敞放,施用未腐熟的圈肥等,易发病。一般在6月中、下旬开始发病,7 月上、中旬为发病高峰,8 月上旬基本结束。
  
马铃薯青枯病导致减产20%-80%,甚至绝收,如何防治?注意以下3点 第2张
  二、青枯病发病症状
  
  青枯假单胞菌为害马铃薯最明显的症状是导致叶片枯萎,也可危害马铃薯茎和果实。受害植株在发病前数天看不出明显的症状,数天后茎叶骤然凋萎,因感病初期这些叶片仍为绿色,故称“青枯病”。马铃薯感病初期病株矮缩,下部叶片先萎焉后全株下垂,开始早晚恢复,持续 4~5 天后,全株茎叶萎焉死亡,但仍保持青绿色,叶片不凋落。
  
  病株茎杆表现粗糙,常着生不定根,纵剖病茎,可见维管束有暗褐色至黑色线条,若将病茎切下一段,垂直浸泡于玻璃杯内的蒸馏水中,静置数分钟,可以看到从茎秆的切成处流出乳白色黏稠菌液。
  
  块茎染病后,轻的不明显,重的脐部呈灰褐色水渍状,芽眼被侵害,不能发芽,全薯腐烂。病薯的维管束圈变褐,挤压时溢出白色粘液,但皮肉不从维管束分离,严重时外皮龟裂,髓部溃烂如泥。
  
  图5 薯块变色,挤压有白色粘液
  
  注:别于环腐病,环腐病环状变色浅,淡黄色至乳黄色,用手挤压时皮层与薯肉部分或全部分离;而青枯病环状变色深,多呈褐色,挤压时皮层与薯肉不分离。
  
  三、青枯病防治技术
  
  由于青枯菌寄主范围广,小种和生化变种等菌系变异多,侵染来源复杂,寄主植物抗原缺乏等,目前生产上尚无有效的防治措施。从整体上看,应用得较多的仍然是农业防治+化学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方法,预防为主。一方面要抑制土壤中青枯病菌的活性,又要抑制病株体内的病菌的繁殖和扩展。
  
  1、选择抗性品种、无病种薯
  
  由于青枯病既无免疫抗原,又可经土壤传染,所以针对马铃薯青枯病的防治首先要选择抗青枯病的品种,选择无病种薯,无病地育苗。
  
  采用抗病品种;
  
  抗病品种防治作物病害是最为经济有效的途径,但是,植物抗青枯病育种抗性不易固定,选择难度大,需要较长的育种过程。目前真正用于生产的马铃薯抗病品种较少,获取新的理想抗病品种复杂而艰巨。
  
  选用无病种薯;
  
  选留未发生过上述病害的地块进行秋季繁育种薯,并利用脱毒技术繁殖原原种等,都会遏制病害的发生和侵染。留种地采用整薯播种、夏播留种或芽栽等方式繁殖原种,获得无病种薯后再用于生产种植,生产田不留种。播种前应严格选择健薯,淘汰病薯,马铃薯在入窖、出窖、播前切种时,要严格精选,凡有病、受伤的块茎都不能做种用,确保种薯无病。当切到带病块茎时,应将带病块茎煮熟废弃,并用 75%的酒精擦洗切刀,或用火烤。
  
  2、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主要包括轮作、科学管理水肥、及时清理病株、及时收获等。
  
  轮作是最有效的防治青枯病的种植模式,和青枯菌不侵染的作物轮作,如未本科植物(尤其是水稻),轮作期为4到5年,不能与其它前科作物和豆科作物轮作,能基本控制青枯病的发生。
  
  高畦栽培,开好排水沟,使雨后能及时将积水排干,避免大水漫灌,严禁用被青枯病菌污染的水源浇地;合理施肥,氮磷钾配方施肥,施足基肥,勤施追肥,增施磷酸二氢钾、硼肥等。在出苗后15天左右,每亩施腐熟的有机肥 2000千克,具有较好的防病增产效果。对酸性土壤可在耕地前每亩用100-150千克生石灰均匀撒施翻入土壤中,可较好地抑制青枯病菌的生长发育与繁殖;休田期撒施石灰调节土壤的值;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株,并对病株根部土壤用石灰或草木灰消毒;采收结束后,将植株残体集中烧毁。
  
  3、化学防治
  
  目前还没有高效、低毒和无环境污染的化学药剂用于防治马铃薯青枯病,掌握在未发病或发病初期进行喷雾或灌根。可选用新植霉素3000倍液、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微粒粉剂400-500 倍液、20%噻菌铜悬乳剂、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700 倍液、70%甲霜·铝·铜可湿性粉剂250倍液、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隔10天一次,连续使用2-3 次。同时重视防治地下害虫和线虫病,以减少根系虫伤,降低发病率。
  
  4、新型防治方法——生物有机肥(功能微生物+有机肥)
  
  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在土壤或者植物根际引入有益微生物能防治青枯病等多种土传病害的发 生,如芽孢杆菌、假单胞菌等都能抑制青枯病害的发生,但由于使用的是单一菌株制剂,防治效果有限。此外,施用有机肥也能减缓青枯病的发生,促进植物生长。
  
  功能微生物与有机肥结合的微生物有机肥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不仅能获得特定的肥料效应,而且通过足量的有机物质为功能微生物提供足够的能源物质,使这些功能微生物在土壤中易于定殖和繁殖,充分发挥其促进作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刺激植物生长、拮抗某些土传病原微生物等作用。
  
  南京农业大学沈其荣教授及其团队,并通过试验筛选出两株能显著抑制马铃薯青枯菌的根际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LH23和枯草芽孢杆菌LH36,并将其制成的生物有机肥BIO23和BIO36。BIO23和BIO36处理对马铃薯青枯病的防病率皆为100%。与施用常规有机肥相比,产量提高45.1%,不仅能有效防控马铃薯青枯病,而且能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因此,生物有机肥的使用,是一种新型预防措施,且安全高效。
  
  小结
  
  马铃薯青枯病被称为马铃薯“癌症”,是一种系统性、毁灭性土传病害,一旦发生,将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目前,并没有高效、低毒和无环境污染的化学药剂用于防治马铃薯青枯病。
  
  在生产实践中,建议农民首先采取农业防治的方法,预防为主;基肥可以选用生物有机肥+磷钾肥,生育期内喷施磷酸二氢钾、流体硼肥等,提高马铃薯的抗病能力,预防青枯病的发生;其次,根据青枯病病原菌的发生规律,关注气候和环境变化,在发病初期或未发病时,及时用药防治。
本文链接:https://www.zwbky.com/huabingzhenliao/binghai/87362.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植物百科园 All right reserved. 桂ICP备19023201号-5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